星期四, 9月 29, 2005

Cinderella Man (最後一擊)

出品國:美國
導 演:Ron Howard
原 著:Cliff Hollingsworth
演 員:Russell Crowe, Renee Zellweger, Bruce McGill, Ariel Waller, Paddy Considine

時間:2005/9/24 7:40pm
地點:信義華納威秀

圖片來源:美國 Yahoo! Movies

其實,如果不是Lea找,我根本沒想過要看這部電影。雖然它的海報真的很美,雖然我也跟王文華一樣,很喜歡那樣寧靜對視流露出來的感情,但是一想起它的劇情和拳擊相關,火就全熄了。

整 部影片大概是兩個主題,夫妻間相互扶持的愛情和大米主義中的希望、信仰、鬥志、愛國家。雖然已經對大米主義感到非常厭倦,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米大國家才會 強盛。愛國、愛國,愛國家跟愛一個人一樣,不管優點缺點都要愛下去,對內可以去要求改善不好的地方,對外必須非常不謙虛的站出來挺。讓全世界都知道,我愛 了一個很棒的人,我來自一個很棒的國家。千萬不要像有些媽媽,對內叨唸小孩就算了,對外還要說:「欸,乖有什麼用?我的小孩笨死了,功課都不會!」啊?這 跟電影沒關係,我離題了。

電影演的好不好、拍的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劇情的設計很棒!從一開始妻子開心的跳到丈夫身上,到丈夫邀她到現場 參觀,她說:「每次你被打,我都會很痛、很 痛。」那是作為妻子的真實心聲。我愛你,所以我永遠支持你,但是,其實我真的並不喜歡這樣。妻子一直到最後,受到多方恐嚇,強烈的感覺到丈夫的 危險意識,才終於說並不喜歡丈夫從事這個運動的話。

結 了婚的哥哥常常說,原來古代男尊女卑是有道理的。因為人的意見總有分歧,若沒有一方尊、一方從,那豈不天下大亂?並不是我反對女權,但對這說法頗贊同。前 提是,尊的那一方無論男女,在受尊的同時也該尊敬對方。電影中的妻子,完全遵從丈夫的決定,就算心裡不喜歡、不願意,但丈夫需要她的支持,她就給予支持。 這點有幾個男性做得到?只有女人才有這樣的彈性與韌性。男人並非多偉大,他們只是被擺在合適的位置上,如此男女才能相輔相成,世界才圓融;最最糟糕的男 人,就是誤以為男“尊”、而女“卑”,一定要等那個本來溫柔體貼的人自立自強了才驚覺:「啊?原來她根本不需要我。」

很喜歡那對夫妻相處的模式。雖然,換成是我應該早就走人了! :-p 原來我還是有點大女人。

星期三, 9月 14, 2005

datablogging

資料來源:XXC's blog
參考網址:reger.com

圖片來源:GeoNet Data Centre

最近真的忙到瘋掉,忙工作大事小事,也忙對自己許下的生活諾言(讀書、做blog、注意活動、關注家人……),忙到很多事只能匆匆瞥過放在心上卻無力深思(忙到花容變成月貌 :p)。

首先吸引我的當然就是data這個字眼,然後在首頁看到data mining之後馬上二話不說立刻申請了帳號來玩。申請帳號很簡單,但是玩就得花點時間,留待往後更空閒的時候再來細細玩味。

不過乍看之下有點失望,我覺得他那樣的方式跟其他可分類的blog網站差不多,只是將分類統一了。你可以使用別人已經做的分類(別的blog網站也有些共同的分類法),或自己開分類,但是自己開的分類也會被別人使用。背後使用的tag technology應該跟43 things一樣。或許玩久了又會有新的想法,但目前就這樣了,不覺得特別新鮮。以單純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43 things的表現方式比較有趣且吸引人。

星期日, 9月 11, 2005

Vivienne Westwood - 龐克教母時尚展

時間:2005/9/3 12:30pm (和蘇)
時間:2005/9/11 10:30am (和艾德蒙跟麗)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美術館展覽資訊

圖片剪自:Vivienne Westwood 官方網

忘記是從哪裡得到資訊,總之很想見識一下所謂的時尚。雖然常常嚷著喜歡服設,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自己設計服裝,但是總沒有個入門,也不太認真的追尋這方面的資訊。一個時尚展、一堆人或說或寫這些概念給你聽,就像上一堂正統的服裝課,總算有一點初步的概念。

第一次和蘇去,本來還顧慮到他一個大男生,也不是走設計路線的人,應該沒啥興趣,結果想不到他雖然快快看過,還能跟我說出幾個設計重點。大概是因為他喜歡畫畫的原因吧!不過聽了許多之後,雖然不否認他說的有點道理,還是認為他太過注意工法而忽略了情感的部分。

大 概我真的太浪漫了。總之,我認為不管設計什麼,除了工法和實用性本身,一定還要放一些自我的情感,才能做出自己的風格;否則工法人人可以抄襲,哪個成品 不是一旦被大眾廣泛接受立刻出現一堆冒牌(或類似)的東西?要打敗這些如蝗蟲般的copy cats,只有靠情感的投入。

太浪漫也沒啥不 好!第二次和艾德蒙跟麗去,感覺就全然不同了。我們欣賞作品整體展現出來的東西,或許有些作品我們真的不茍同(設計師要表達的東西我們並不 喜歡),但是對於頻率對了的那些作品,卻是讚嘆不已。然後去探討縫製的工法。她怎麼摺、怎麼縫合、怎麼會想到這樣就可以表現那樣呢?

或許,再換個伴,我還會去第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學習呢!

Crash (衝擊效應)

出品國:美國
導 演:Paul Haggis
原 著:Paul Haggis
演  員:Sandra Bullock, Don Cheadle, Matt Dillon, Jennifer Esposito, William Fichtner

時間:2005/9/10 7:30pm
地點:信義華納威秀

圖片來源:美國 Yahoo! Movies

我只是先把基本資料記錄下來,還在思索該如何對這部電影下筆寫心得時,就冒出一個陌生人留下comment要我去看看Katrina的相關blog。老實說,看電影的最初幾分鐘,我的確是在受到驚嚇的狀況下聯想到可憐的紐奧良(New Orleans)。

美國種族歧視的片子很多,但是將時間地點擺在我們正生活著、並且還算悉知的地方我倒是第一次看到。雖然不是洛杉磯的“在地”人,大學時期寒暑只要沒回台灣 自然就會往那兒跑,後來還有些高中同學搬到那兒,對洛杉磯也不能說不熟。可是我不知道,在加州、尤其是洛杉磯人種多到數不清的地方,所謂的種族歧視竟然這 麼深的被刻劃出來。很惶恐的想,究竟是離開太久?還是長期處在那樣的環境中而不自知?如果不是紐奧良的事,我一定會將這部片子當作美國佬的另一部妄想佳 作。

記得從北京回來的飛機上讀過一篇外國人寫的文章,那時候還沒發生高雄外勞宿舍失火的事。文章裡面指控台灣其實是個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我們歧視泰 勞、印勞、菲傭、大陸妹、大陸仔……甚至“本省人”和“外省人”也互相歧視。再說嚴重一點,四年級說五年級不好、五年級說六年級不腳踏實地、六年級說七年 級是草莓族、還見過七年級說八年級莫名其妙;我想,要從八年級再往上嫌棄也是有的。就連基本的男人跟女人,也會互相指控對方的不是。

人都是群居的動物,這句話我從小就聽過。地球上有五大洲、五大洲各有國家、國家內還有分區、區域內有鄉村市鎮巷弄里、一個社區或一棟公寓大樓——這是地理 群分法,另外還有兩千三百六十一萬八千五百九十七種或更多分法。總之,大團體裡面有小團體,小團體裡面還有好友、密友、男女朋友。

然後,為了區分各個群體、找出各有的特性,我們對每個團體貼上標籤。貼標籤的人如果喜歡某團體就貼個好標籤,反之就惡意貼個爛標籤,或者自認為很公正的貼 個“正”標籤。反觀被貼標籤的群體,若喜歡那標籤便罷,否則就要抗議。惡意可大可小、抗議可小可大,再配上政治、教育等等社會因素,又足夠讓學者們發表好 幾篇論文、跑好幾場演講。

所以,回到主題,就像大部分的好萊塢電影一樣,這是個充滿溫馨的結局(雖然還是有些無奈的事,但這就是人生呀)。我們屬於這麼多不同種類的群體,我們的群 體可能受到惡意攻擊或無意中傷,我們可能在人生非常不如意的時候將不滿發洩在某一群體(類別)的人身上。但是,我們也守著自己的本分,我們愛著包容我們的 人,我們感謝幫助我們的人(就算他只是在工作),我們包容和我們不一樣的思想,我們接受不同的形體都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雖然我真的很不能接受蟑螂跟蜘 蛛……)。

至少我從來不曾停止這樣訓練自己。唯有無止盡的【愛】與【寬容】,才有每個人手牽著手的一天。 2005/9/14 9:37pm 完成。

星期六, 9月 10, 2005

8 femmes (八美圖)

出品國:法國
導 演:Francois Ozon
原 著:Robert Thomas
演 員:Catherine Denenve, Isabelle Huppert, Emmanuelle Beart, Fanny Ardant, Danielle Darrieux, Firmine Richard, Virginie Ledoyen, Ludivine Sagnier

時間:2005/9/9 9:30am
地點:國父紀念館視聽室

圖片剪於法國官方網:http://www.marsfilms.com/site/8femmes/

雖然從年初就知道國父紀念館每週有撥放電影,今天才真正第一次在週末起早。經過這次,忽然對前八個月錯過的電影感到很可惜。像我這種不太懂得如何以技巧表現去欣賞作品的人,聽過黃老師的講解才真正領略許多導演、演員和每個作業人員的用心。

在無任何“外力”影響下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單純的兩個,其一是因為對故事內容的鋪陳覺得有趣(當然可以更深入討論),其二,一直喜歡有人唱唱跳跳的電影,就像百看不厭的真善美新娘不是我。還有一點,雖然有八個女人,並不會覺得太過吵雜。我記得以前看過一些以許多女子為主的電影,常常到最後會開始覺得耳鳴而看不下去。

整 部電影最不能苟同的就是馬賽最後真正自殺那一段;雖然又很矛盾的知道,這樣迅速的活過來又死去可以帶給觀眾莫大的震撼力,並且呼應了整部片的主題——男 主人之死,誰殺了男主人,動機又如何?最後男主人死了、男主人自己自殺、男主人再也無法忍受。但是男主人為什麼要自殺?反觀八個女人的秘密,有什麼是假裝 被謀殺之前不知道的?他知道老婆跑了、知道岳母不給他錢、知道小姨子喜歡他、知道大女兒懷孕、知道年輕女傭是他的情婦、知道妹妹跟他要錢……大概只有不知 道原來妹妹跟黑人女傭是同性情人,但是那又干他何事?如果他一開始沒死,之後又何必當著最可能無罪的小女兒面前自殺?想來想去都想不透,為什麼要在小女兒 面前自殺?

另外一個令我想不透的、但是問題比較不大的,就是小姨子的改變。既然她對愛情有著羅曼史的幢景、喜歡姐夫,而姐夫都死了,她為什麼突然改變自己的造型?而且不是安排在她和路易絲的對談之後,而是對母親殺害丈夫的事實傷心透頂之後。

至 於影片裡面對情慾議題的描述和表現方式,黃老師說的比較清楚。他說男人跟女人其實是一樣的倒是令我若有省悟。隨著我們社會風氣的開放,越來越多同性戀男 女露出檯面,這時候再談愛情、慾望,似乎已經雌雄難辯。我們只能說,這種人、這種性格、這種特色。有一種人,只想不斷地誘惑人,用自己本身營造出來的優 勢;有一種人,看似放浪不羈,但只對一個人真誠付出;有一種人不斷的幻想浪漫情愛而愛上一種虛幻;有一種人,一心一意只愛一個人,愛到容易忌妒;還有一種 人,根本只有自己,沒有愛人的能力。

你說的出哪一種人的性別嗎?

在 網路上有些人並不喜歡這種不像電影的電影,因為整部戲完全照著原劇本使用舞台劇的鋪陳方式。我到覺得還好,並沒有接不接受的問題。但是聽過黃老師講解將 舞台劇搬上螢幕的困難度(樓梯讓場景的立體化、八個人物走位不會亂卡等等),不得不同意導演技巧果然厲害,自己找個麻煩,卻也化解的好。這該算是影片的特 色,無所謂觀眾的喜好。

星期四, 9月 08, 2005

夏日爵士:當爵士遇上古巴

時 間:2005/9/7 7:30pm
地 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演出者:
低音大提琴/基里安.佛斯特 (Kilian Forster)
鋼琴/托比亞斯.佛斯特 (Tobias Forster)
鼓手/提姆.罕恩 (Tim Hahn)
打擊/亞力克斯.赫雷拉.艾斯特維茲(Alexis Herrera Estevez)
打擊/厄力歐.羅德力格茲.路易斯(Elio Rodriguez Luis)

簡  介:克拉茲兄弟與古巴打擊樂手,由三位來自德國「德勒斯登愛樂」的古典音樂家與兩位當代最傑出的古巴鼓手所組成,以古典歐洲音樂傳統、拉丁爵士、及變化 無窮的古巴韻律,共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音樂品種。推出三張風靡世界的專輯:《當古典遇上古巴》(Classic Meets Cuba)、《當爵士遇上古巴》(Jazz Meets Cuba)、《當古典遇上古巴之騷沙交響曲》(Classic Meets Cuba- Symphonic Salsa),銷售蟬聯並高據【Billboard告示牌】古典榜TOP 10及Amazon爵士銷售排行榜多週。專輯榮獲2003年歐洲〈Echo Prize回聲大獎〉年度最佳跨界專輯、德國〈Jazz Prize爵士大獎〉年度最佳專輯,2005年並獲葛萊美獎提名,經典爵士旋律,與古巴節奏激盪融合,賦予古典曲目令人手舞足蹈的新節奏,也讓許多耳熟 能詳的爵士標準曲目踏出了新舞步!

資料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om/progrom_disp.asp?SortID=5&ID=3356

圖片來源:博客來音樂館

沒 有太多的感想,因為老實說,聽的時候不怎麼認真,這就是非週末跑這種地方的壞處呀!前一分鐘我還在為了debug某程式傷透腦筋,後一分鐘就坐在這裡“悠 閒”的聽音樂。可是大腦冷卻的速度太慢,一邊聽著音樂,一邊還在思考(是不是那邊有問題?唉,如果電腦在就好了,可以馬上改改看……);這感覺好像工作時 聽音樂一樣,音樂只是背景,完全沒法真正享受……@@

不過最後當台上的人也愈來愈High,我的腳開始跟上拍子,情況就好轉了。我對音樂 這種東西一竅不通,通常只要節奏不要太奇怪,聽來都很順耳。印象中古巴 的音樂非常輕快,當初看了樂士浮生錄之後還曾經到處找看看有沒有歌詞想要練習,就是喜歡那種輕飄飄、乾淨、又不失動感力量的感覺。安可的時候要求大家站起 來,這時候我試著跟著台上的舞動腳丫子,才發現他們動的可快!等我終於趕上的時候,已經坐下來聽最後一首較為緩慢的曲子。

玥說這種音樂應該在戶外舉辦,大家圍襟正坐的在禮堂內根本完全不符合音樂的氣氛。呵呵~~非常同意,這音樂太過自然。

星期一, 9月 05, 2005

廚房

作者:吉本芭娜娜
譯者: 吳繼文
原著語文:日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1999 年 12 月 06 日

我 第一次知道吉本芭娜娜,是因為跟阿滴去逛書店,看到她買了國王這本書,當時覺得這日本作者名字真好笑,讓人搞不清楚是日本人還是西方人。後來有一天閒 著,買虹來看,忽然就這麼著,好像被她迷住、勾了魂去。唉,她的文字對我確實有這樣的影響力。所以當我想不開,無意間在網路上閱讀到關於廚房的小小心得, 興起好奇看了之後……整個心情跌宕到了谷底。

這根本是關於死亡的書。對於我這種經歷不多(也不會想經歷這種事)的長不大的心靈來說太沉重 了。一個至親的人離開了,如何在有人相互扶持、或個人單打獨鬥 的狀況下,走出這個事件?我知道我會選擇逃避,不肯走出那樣的圈圈,好像走出來後,那個人就會永遠離我而去,而我們並不喜歡這樣……人們通常不會喜歡,也 很難接受,一個至親的人真正、永遠離開了。

不知道該如何推介這本書,雖然喜歡它,卻也因為它陰沉好一陣子。除了愛情和奇蹟,人還能怎樣走出那幾乎將人吞噬窒息的、非常可能毀掉一個生命的黑暗?社會 給了我們太多不好的例子,至於好的範例、那些人遇到的愛或奇蹟,又有多少比率的人遇的上?如果不能由自身生出愛,光靠仰賴別人的給予只會越得越少,越少越 不足以支撐一個生命。這樣想,或許又太悲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