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16, 2012
Life of Pi
出品國:美國 2012
導 演:Ang Lee (李安)
演 員:Suraj Sharma, Irrfan Khan and Adil Hussainh
原 著:Yann Martel
時間:2012/12/15 20:00
地點:東南亞電影廣場 (台北公館)
圖片來源:IMDB
很久沒記錄繆思,剛好跟老公去看了大家討論的正夯的李安新片,總覺得似乎該記錄些什麼。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於書名冗長,平鋪直述,所以對本書有印象,卻也沒興趣閱讀。第一次聽到李安要拍此書時,還蠻意外的,有點好奇大導演選擇這個故事的因由。然後就是電影出來了,同事,朋友相繼去看,有人說後勁強,有人中途流淚。很意外的,我竟然不知道該在哪裡受感動?該為了哪句話再三回味?
是因為已經聽了,看了太多評論,失去意外的感覺?(往好處想)
或者我冷漠了,枯竭了?
我就喜歡開頭的動物而已,喔,還有漂浮島上的狐蒙。
別人都從電影(或者書籍)中參透了信仰、人性什麼的,我只喜歡在平和氣氛中自然的可愛著的生物們。怎麼辦?年紀一把的人了,確還是無法坦然承受人生現實亦不美好的一面。思考事情的時候,只要一進入錯綜複雜的階段,就忍不住要放棄。
星期三, 3月 10, 2010
好圖。好文
前一陣子在 Facebook 加入某建築相關的粉絲團,常常會分享一些與建築有關的照片。照片通常來自 imgfav.com,風格跟 flickr 蠻像的。
今天逛 imgfav 的時候看到兩張文字照片,頗有共鳴。
Don't waste your time with fear.
Fear won't keep you safe from being hurt.
Don't be pushed by your problems.
Be led by your dreams.
(照片都消失了, 幸好當時有打字)
今天逛 imgfav 的時候看到兩張文字照片,頗有共鳴。
Don't waste your time with fear.
Fear won't keep you safe from being hurt.
Don't be pushed by your problems.
Be led by your dreams.
(照片都消失了, 幸好當時有打字)
星期一, 8月 25, 2008
The God of Animals (動物之神)

*圖摘自博客來網站。
I did not read this book.
購書的時候博客來送了這本試閱本。大概是最近沉浸在幸福中,並沒有特別喜愛帶點少年憂愁的它。然而今日在“盤點”友好名單時,腦中卻浮現這一幕主角的旁白:
『……我斜眼望著波莉的朋友,期望他們吃三明治或喝牛奶時會抬頭注意到我。……我們會互相凝視,感受到心靈相通,瞭解到我們相會的重要意義。她們會要我與她們一起坐下,留我下來,從那一刻起,我會永遠跟她們做伴,不讓同學問東問西來打擾她們。我會填補波莉遺留下來的空缺。』
每次看到一群開心嬉鬧的同事,我心中也會產生如此幻象。壞就壞在,天生的孤癖性格導致我失去許多這樣的機會。對這些和樂的氣氛,我總是嚮往,卻常常不珍惜。我喜歡人群,卻無法二十四小時常常沉浸其中,猶如我愛自由獨處,但難以忍受大家對我不聞不問。
這兩相矛盾,正是天秤難以平衡的特質。因此我需要一個支點。無論上上下下,只要有這個支點,搖擺便不再是那麼令人恐懼的事。
星期二, 2月 27, 2007
The Holiday(戀愛沒有假期)

出品國:美國 2006
導 演:Nancy Meyers
演 員:Cameron Diaz, Kate Winslet, Jude Law, Jack Black, Eli Wallach
原 著:Jane Austen
時間:2006/2/22 17:00
地點:信義威秀
圖片來源:Yahoo! Movie
導 演:Nancy Meyers
演 員:Cameron Diaz, Kate Winslet, Jude Law, Jack Black, Eli Wallach
原 著:Jane Austen
時間:2006/2/22 17:00
地點:信義威秀
圖片來源:Yahoo! Movie
我跟麗去看這部電影,聽說很好看。去時原本只當它是一部喜劇片(也確實有很多讓人發笑的地方),導演把影片剪輯的手法穿插在Amanda的冥想中,我第一次看到,果然有一種“職業病”的效果和“笑果”。
Iris在片中關於失戀的那段話,想必撩起許多人的心酸,網路上輕而易舉的擷取到完整的台詞:
"Because you're hoping you're wrong. And every time she does something that tells you she's no good, you ignore it. And every time she comes through and suprises you, she wins you over, and you lose that argument with yourself, that she's not for you."
因為你希望是自己弄錯了。她對你壞,你故意忽視,她對你好,你就完全的死心塌地。完全沒想到其實她是不適合,你一點也沒錯。
"I understand feeling as small and as insignificant as humanly possible. And how it can actually ache in places you didn't know you had inside you. And it doesn't matter how many new haircuts you get, or gyms you join, or how many glasses of Chardonnay you drink with your girlfriends... you still go to bed every night going over every detail and wonder what you did wrong or how you could have misunderstood. And how in the hell for that brief moment you could think that you were that happy. And sometimes you can even convince yourself that he[or she - red]'ll see the light and show up at your door. And after all that, however long all that may be, you'll go somewhere new. And you'll meet people who make you feel worthwhile again. And little pieces of your soul will finally come back. And all that fuzzy stuff, those years of your life that you wasted, that will eventually begin to fade." ~ Kate Winslet as Iris in The Holiday (2006)
我了解那種渺小又微不足道的感受。就算遍體鱗傷也要故作堅強。不管換了幾個新髮型或是去健身或是和姊妹淘喝白酒...日日夜夜都仍在回想著每個細節,納悶自己到底哪裡錯了,最後自問怎麼會把短暫的歡愉錯當成永久的快樂。有時會說服自己他會想清楚回來的。經歷過這一切後到頭來,人會重新開始再遇到值得付出的人然後一點一點地重拾自信而那些模糊的回憶那麼多年浪費掉的人生終究還是會消逝。
這電影在奧斯卡一點名氣也沒有,卻觸動了許多老百姓的心聲。有時候很奇怪,只要有那麼一句經典,一部片就成功了(或一半)。
後話:忘了跟誰提到,討論區內喜歡這部和K歌情人的網友一半一半,對方說,因為有一半的人喜歡裘德洛,一半的喜歡休葛蘭。哈!這部片我最喜歡的是Kate Winslet。如果記得沒錯,她就是鐵達尼號的女主角。然而她在這部片表現的出色多了。
星期三, 1月 31, 2007
羽衣

不經意從書攤中拾起,除了作者本身令我著迷,還有它提到「療傷」。
倒不是受了什麼嚴重的傷,只是人跟人之間的情感總拿捏不準,爾後很難從誤會裡掙脫。看似一條條恁有道理的思緒其實已在暗中織結成網,我是與之纏鬥的蚊蟲,困擾的不知該如何是好。
因為類似的心情,閱讀的時候難免把自己放在故事裡,卻越漸脫離,最後有點任性的埋怨上天的不公平。然而,這不過是一篇杜撰的故事啊!
故事裡的主角,從最單純的源頭開始尋找遺失的自我。從淙淙河水帶入時間,再簡單不過的譬喻,讀起來卻彷彿第一次知道,原來時間是這個樣子,這樣不斷地自眼前流過。
主角何其有幸,每天坐在河畔,丟掉一些什麼東西到河裡任其漂走,再從身旁拾起一些新的東西。我每天坐在電腦前,丟到部落格的東西每隔幾天又丟回來給我。真是不公平,現實羈絆著我,辦公室裡無趣至極又沒有河流。
主角何其有幸,有能人異士的幫助,有夢境的牽引。我的夢境從來就與現實不符,能人異士的話也詭譎的令人半信半疑。後來想起之前失戀的姐姐,篤信自己的幻境和高人指點,最後亦然決然放棄世俗去追尋自己的河流療傷。所以沒有所謂的公平不公平,只有相信不相信。
有時候很想任意相信,「自然地像河水流動,不知不覺到達某個地方(p.132)」,但也有和主角相同的反面意識:「不能這樣,如果不展現我的意志,就會一切如他們所說……我不要那樣,我要反抗(p.132)」。
覺得累的時候,多半是這兩種訊息互相拉扯造成的效應。
雖然已經走到中途,對自己的人生還是沒譜。過去的屬於回憶無法重現,未來沒什麼可以特別期待,只好邊走邊看,披著一件件愛我的人送的羽衣,或許有一天我會飛。
星期六, 10月 14, 2006
The Devil Wears Prada

出品國:美國 2006
導 演:David Frankel, Murphy Occhino
演 員:Meryl Streep, Anne Hathaway, Emily Blunt, Stanley Tucci, Tracie Thoms
原 著:Lauren Weisberger
時間:2006/10/14 8:45pm
地點:信義華納威秀
圖片來源:Yahoo!Movie
導 演:David Frankel, Murphy Occhino
演 員:Meryl Streep, Anne Hathaway, Emily Blunt, Stanley Tucci, Tracie Thoms
原 著:Lauren Weisberger
時間:2006/10/14 8:45pm
地點:信義華納威秀
圖片來源:Yahoo!Movie
這是一部有娛樂效果的電影。惡魔般的老闆、著名時尚雜誌內的緊張生活、女人、和漂亮的服裝。
女主角的黑莓機每次響起,我會聯想到唯一一位也有黑莓機的朋友、曾經短暫而美好的曖昧。我是Nate,為了地位低於對方工作的一切(包括同事)而不平。Nigel說的話:"Well, join the club. And that`s what happens when you start doing well at work, darling. Let me know when your whole life goes up in smoke. That means it`s time for a promotion."。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什麼。有人覺得我先去衝,要麼你等我,等不了就算了;有人捨不下,走著拖著也是個平凡幸福的人生。
漸漸地,有些思想在腦海中成形。這個社會既多情又薄情。我們喜歡美好的人與事,然而再怎麼美好,卻不能沉溺其中,猶如被催促著長大一般,又彷彿某人(or神)訂下了規矩,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斷地蒐集美好。壞的是,選擇一個美、就必須放棄一個好。
或許我講的過度悲觀,只是常常有對社會的不適應感。社會結構看似穩定,其實只能勉為其難算“平衡”而已。當某人的態度變化、思想變化、需求變化加諸於原本平衡的結構,必然又必須一翻動盪才能獲得短暫的平衡——直到下次變化來襲。
或許追求穩定,原本就是個不切實際的想法。真正該學的,是縮短變化之後動盪的時間。又或者,我該移轉對動盪的憂慮改而愛上永無休止的動盪人生。
星期三, 5月 31, 2006
書摘 - 琵卓河
是的,我的心飄忽難定。真希望身邊有個人能讓我的心平靜下來,至少,能有個我能與他相伴,而不必害怕第二天就會失去他的人。如果彼此之間有這樣的確認,時間必然會過的慢一點;我們可以維持一陣子的靜默,因為有長長的一生可以讓我們交談;我也無需憂慮那些沉重的事、那些困難的決定,以及困難的言語。琵卓河的七三頁。
因為某些事情,我又回頭重新閱讀琵卓河。發現有時候,看似簡單的追求其實很困難。
星期一, 2月 06, 2006
Pride &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

出品國:美國 2005
導 演:Joe Wright
演 員:Keira Knightley, Matthew MacFadyen, Rosamund Pike, Jena Malone, Donald Sutherland
原 著:Jane Austen
時間:2006/1/27 8:40pm
地點:京華城
圖片來源:麗的翻拍
導 演:Joe Wright
演 員:Keira Knightley, Matthew MacFadyen, Rosamund Pike, Jena Malone, Donald Sutherland
原 著:Jane Austen
時間:2006/1/27 8:40pm
地點:京華城
圖片來源:麗的翻拍
除 夕前一天晚上匆匆跟麗去看這部片。麗是因為讀過這本小說而且很喜歡才特別想看,我則是為了片子裡英國的味道。在去年之前,我對己身之外的事務其實毫無概 念,就算是世界有名的,頂多聽過卻也說不出名堂來。然而挺意外的,從男主角現身開始,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白似乎都有點印象;說浪漫點,像是自己的回憶一 般。想來應該是從某處聽說過這個故事。
真好,很久沒看這種讓自己忍不住作夢的影片了。去年以來學人家去當什麼文藝青年,妄想把不懂得看懂、把討厭的加以評注,不知從何下手的時候只覺得懊惱,也忘記純粹的享受。
本來就喜歡英國的調調,從口音到禮節、鄉村的熱舞和簡單又華麗的髮髻與服飾。愛講前世今生的姊姊平常不太愛聽她說,不過當她說我們前世也是姐妹而且是英國人的時候,總會忍不住造造夢。
男女主角的每一場對戲我都愛,最忘不了男主角有點口吃的說:「I…… I love you!」時的神情和語調。
至於演技、導演、劇本……讓專家去說吧!我得認真翻翻這本書,繼續造夢。
我的 Mr. Darcy 呢?
星期日, 10月 30, 2005
Evita

出品國:美國 1996
導 演:Alan Parker
演 員:Madonna, Antonio Banderas, Jonathan Pryce, Jimmy Nail, Juan Peron
音 樂:Andrew Lloyd Webber
歌 詞:Tim Rice
時間:2005/10/30 10:30am
地點:home
圖片來源:Amazon(德)
導 演:Alan Parker
演 員:Madonna, Antonio Banderas, Jonathan Pryce, Jimmy Nail, Juan Peron
音 樂:Andrew Lloyd Webber
歌 詞:Tim Rice
時間:2005/10/30 10:30am
地點:home
圖片來源:Amazon(德)
剛看完的時候感覺非常糟,實在令人失望的音樂劇。混亂且沒有感情,跟以前聽歌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唉,我也不知道,總之不喜歡,一堆看不懂的地方。劇情跳躍的太過分,每一個畫面都轉的很 硬。我還是喜歡主要的音樂呀,但是配上這些演員就怪,尤其我覺得瑪丹娜演的一團糟。那個不知道該算主角還是配角的Antonio Banderas就很棒,可惜配上一個不會演音樂劇的Madonna。或許導演也不好,才把整組劇弄得一團亂,真是可惜了漂亮的音樂。
因為是音樂劇,忍不住跟八美圖比劃,然而兩者截然不同。八美圖從頭到尾都在一個空間,Evita一直在不同的地方穿梭,想要畫面跟八美圖一樣流暢似乎太為 難導演。個人認為八美圖成功的原因在於,雖然是一部電影,拍攝者並沒有把它當電影看待,從頭到尾它依舊是個舞台劇,只是設法塞入電影的框框裡讓更多的某些 人可以欣賞。反觀Evita,似乎在說,既然是電影就要有電影的樣子,因而某些環節既要保持初衷又很難在電影畫面中圓融,才會讓看的人覺得“卡卡”,也無 法充分發揮Webb漂亮的音樂故事。
或許,許多不完美的原因,都是因為捨不得。
The Shipping News (真情快遞)

出品國:美國 2001
導 演:Lasse Hallstrom
原 著:E. Annie Proulx
演 員:Kevin Spacey, Julianne Moore, Cate Blanchett
時間:2005/10/30 12:00am
地點:home
圖片來源:某義語電影網
導 演:Lasse Hallstrom
原 著:E. Annie Proulx
演 員:Kevin Spacey, Julianne Moore, Cate Blanchett
時間:2005/10/30 12:00am
地點:home
圖片來源:某義語電影網
LeA老早就借我這部片,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沒看。睡前突然突發奇想,覺得房間的裝置還有點電影院的感覺。關起燈來抱著棉被,螢幕的距離跟高度恰恰好,音響也可以湊合著用。
這部電影有點敘述式的感覺,所以跟其他所有敘述式的故事一樣,在剛開始帶入狀況的時候有點無聊,卻又必須這麼辦。或許功力更好的電影製片家會有本事讓這些必要的敘述不要太悶。不過只要在我睡著前進入重點狀況,其實我比較喜歡這樣樸實的開頭勝過一開始的花枝招展(而搶了後面的鋒頭)。
當然依舊是一部米國專門的、脫離不了“愛”的電影,只是這次含蓄許多,讓觀眾自己去感受到幸福背後的動力。明明就有這麼這麼多不幸的事件,卻還想叫一聲,“Thanks God!”
Headline:
"Deadly storm takes the house, and leaves excellent view."
電影的結尾是經過暴風雨洗刷過後的家園。像中國不知道哪個人說的:「以前總總譬如昨日死,以後總總譬如今日生。」是不是也應該這樣看待重組的事?我們無法阻止暴風雨,但是可以將過後的世界看成新的開始。
調整駛往夢想的軌道,繼續航行。
星期四, 10月 13, 2005
SuDoKu 數獨

後來某天逛到一個人的日記,其中有一段寫道:
風 靡日本及歐美的新玩意「數獨sudoku」,據說原創者是18世紀的瑞士人,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注目,直到20多年前,美國人重新挖掘它的魅力,日本人增 加它的遊戲難度,並命名為「數獨sudoku」,才逐漸受到日本人注意、沉迷,日本坊間書局還陳列許多「數獨」的書,漸漸地風行到歐美;聽說,「數獨」還 成為英國報紙銷售量的法寶,連美國紐約時報也無法阻擋它的魅力,開始定期登載。
我買的這本遊戲書把所有的puzzle分為四種難度,第一段的遊戲只要根據介紹數獨的說法大概都可以很快解決。每次遊戲中發現一些邏輯性,就很高興的翻到最後一頁妄想解決應該是最難的題目,好幾次都頭昏腦脹的放棄。總而言之,完全沉迷了,雖然還不知道玩這個遊戲對人生有啥意義……
謝老師看到我的交友日記還送我這個網址:http://www.websudoku.com。幸好發現在網路上玩無法隨手做筆記因此容易出錯,否則還真難自制 :p。時報才短短兩個月就出了兩本,如果不是沉迷其中,怎麼可能一本兩個月就玩完?可見瘋狂的人不只一二呢!
資料整理:
Su Doku 數獨:全球最瘋的數字謎宮遊戲
作 者:韋恩.古德
出版社:時報出版
日 期:2005 年 07 月 11 日
Su Doku 數獨2:全球最瘋的數字謎宮遊戲
作 者:韋恩.古德
出版社:時報出版
日 期:2005 年 09 月 12 日
http://www.websudoku.com(圖片來源)
我喜歡它會計算時間以及玩家座落的range。
作 者:韋恩.古德
出版社:時報出版
日 期:2005 年 07 月 11 日
Su Doku 數獨2:全球最瘋的數字謎宮遊戲
作 者:韋恩.古德
出版社:時報出版
日 期:2005 年 09 月 12 日
http://www.websudoku.com(圖片來源)
我喜歡它會計算時間以及玩家座落的range。
星期四, 9月 29, 2005
Cinderella Man (最後一擊)

出品國:美國
導 演:Ron Howard
原 著:Cliff Hollingsworth
演 員:Russell Crowe, Renee Zellweger, Bruce McGill, Ariel Waller, Paddy Considine
時間:2005/9/24 7:40pm
地點:信義華納威秀
圖片來源:美國 Yahoo! Movies
導 演:Ron Howard
原 著:Cliff Hollingsworth
演 員:Russell Crowe, Renee Zellweger, Bruce McGill, Ariel Waller, Paddy Considine
時間:2005/9/24 7:40pm
地點:信義華納威秀
圖片來源:美國 Yahoo! Movies
其實,如果不是Lea找,我根本沒想過要看這部電影。雖然它的海報真的很美,雖然我也跟王文華一樣,很喜歡那樣寧靜對視流露出來的感情,但是一想起它的劇情和拳擊相關,火就全熄了。
整 部影片大概是兩個主題,夫妻間相互扶持的愛情和大米主義中的希望、信仰、鬥志、愛國家。雖然已經對大米主義感到非常厭倦,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米大國家才會 強盛。愛國、愛國,愛國家跟愛一個人一樣,不管優點缺點都要愛下去,對內可以去要求改善不好的地方,對外必須非常不謙虛的站出來挺。讓全世界都知道,我愛 了一個很棒的人,我來自一個很棒的國家。千萬不要像有些媽媽,對內叨唸小孩就算了,對外還要說:「欸,乖有什麼用?我的小孩笨死了,功課都不會!」啊?這 跟電影沒關係,我離題了。
電影演的好不好、拍的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劇情的設計很棒!從一開始妻子開心的跳到丈夫身上,到丈夫邀她到現場 參觀,她說:「每次你被打,我都會很痛、很 痛。」那是作為妻子的真實心聲。我愛你,所以我永遠支持你,但是,其實我真的並不喜歡這樣。妻子一直到最後,受到多方恐嚇,強烈的感覺到丈夫的 危險意識,才終於說並不喜歡丈夫從事這個運動的話。
結 了婚的哥哥常常說,原來古代男尊女卑是有道理的。因為人的意見總有分歧,若沒有一方尊、一方從,那豈不天下大亂?並不是我反對女權,但對這說法頗贊同。前 提是,尊的那一方無論男女,在受尊的同時也該尊敬對方。電影中的妻子,完全遵從丈夫的決定,就算心裡不喜歡、不願意,但丈夫需要她的支持,她就給予支持。 這點有幾個男性做得到?只有女人才有這樣的彈性與韌性。男人並非多偉大,他們只是被擺在合適的位置上,如此男女才能相輔相成,世界才圓融;最最糟糕的男 人,就是誤以為男“尊”、而女“卑”,一定要等那個本來溫柔體貼的人自立自強了才驚覺:「啊?原來她根本不需要我。」
很喜歡那對夫妻相處的模式。雖然,換成是我應該早就走人了! :-p 原來我還是有點大女人。
星期三, 9月 14, 2005
datablogging

最近真的忙到瘋掉,忙工作大事小事,也忙對自己許下的生活諾言(讀書、做blog、注意活動、關注家人……),忙到很多事只能匆匆瞥過放在心上卻無力深思(忙到花容變成月貌 :p)。
首先吸引我的當然就是data這個字眼,然後在首頁看到data mining之後馬上二話不說立刻申請了帳號來玩。申請帳號很簡單,但是玩就得花點時間,留待往後更空閒的時候再來細細玩味。
不過乍看之下有點失望,我覺得他那樣的方式跟其他可分類的blog網站差不多,只是將分類統一了。你可以使用別人已經做的分類(別的blog網站也有些共同的分類法),或自己開分類,但是自己開的分類也會被別人使用。背後使用的tag technology應該跟43 things一樣。或許玩久了又會有新的想法,但目前就這樣了,不覺得特別新鮮。以單純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43 things的表現方式比較有趣且吸引人。
星期日, 9月 11, 2005
Vivienne Westwood - 龐克教母時尚展

忘記是從哪裡得到資訊,總之很想見識一下所謂的時尚。雖然常常嚷著喜歡服設,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自己設計服裝,但是總沒有個入門,也不太認真的追尋這方面的資訊。一個時尚展、一堆人或說或寫這些概念給你聽,就像上一堂正統的服裝課,總算有一點初步的概念。
第一次和蘇去,本來還顧慮到他一個大男生,也不是走設計路線的人,應該沒啥興趣,結果想不到他雖然快快看過,還能跟我說出幾個設計重點。大概是因為他喜歡畫畫的原因吧!不過聽了許多之後,雖然不否認他說的有點道理,還是認為他太過注意工法而忽略了情感的部分。
大 概我真的太浪漫了。總之,我認為不管設計什麼,除了工法和實用性本身,一定還要放一些自我的情感,才能做出自己的風格;否則工法人人可以抄襲,哪個成品 不是一旦被大眾廣泛接受立刻出現一堆冒牌(或類似)的東西?要打敗這些如蝗蟲般的copy cats,只有靠情感的投入。
太浪漫也沒啥不 好!第二次和艾德蒙跟麗去,感覺就全然不同了。我們欣賞作品整體展現出來的東西,或許有些作品我們真的不茍同(設計師要表達的東西我們並不 喜歡),但是對於頻率對了的那些作品,卻是讚嘆不已。然後去探討縫製的工法。她怎麼摺、怎麼縫合、怎麼會想到這樣就可以表現那樣呢?
或許,再換個伴,我還會去第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學習呢!
Crash (衝擊效應)

出品國:美國
導 演:Paul Haggis
原 著:Paul Haggis
演 員:Sandra Bullock, Don Cheadle, Matt Dillon, Jennifer Esposito, William Fichtner
時間:2005/9/10 7:30pm
地點:信義華納威秀
圖片來源:美國 Yahoo! Movies
導 演:Paul Haggis
原 著:Paul Haggis
演 員:Sandra Bullock, Don Cheadle, Matt Dillon, Jennifer Esposito, William Fichtner
時間:2005/9/10 7:30pm
地點:信義華納威秀
圖片來源:美國 Yahoo! Movies
我只是先把基本資料記錄下來,還在思索該如何對這部電影下筆寫心得時,就冒出一個陌生人留下comment要我去看看Katrina的相關blog。老實說,看電影的最初幾分鐘,我的確是在受到驚嚇的狀況下聯想到可憐的紐奧良(New Orleans)。
美國種族歧視的片子很多,但是將時間地點擺在我們正生活著、並且還算悉知的地方我倒是第一次看到。雖然不是洛杉磯的“在地”人,大學時期寒暑只要沒回台灣 自然就會往那兒跑,後來還有些高中同學搬到那兒,對洛杉磯也不能說不熟。可是我不知道,在加州、尤其是洛杉磯人種多到數不清的地方,所謂的種族歧視竟然這 麼深的被刻劃出來。很惶恐的想,究竟是離開太久?還是長期處在那樣的環境中而不自知?如果不是紐奧良的事,我一定會將這部片子當作美國佬的另一部妄想佳 作。
記得從北京回來的飛機上讀過一篇外國人寫的文章,那時候還沒發生高雄外勞宿舍失火的事。文章裡面指控台灣其實是個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我們歧視泰 勞、印勞、菲傭、大陸妹、大陸仔……甚至“本省人”和“外省人”也互相歧視。再說嚴重一點,四年級說五年級不好、五年級說六年級不腳踏實地、六年級說七年 級是草莓族、還見過七年級說八年級莫名其妙;我想,要從八年級再往上嫌棄也是有的。就連基本的男人跟女人,也會互相指控對方的不是。
人都是群居的動物,這句話我從小就聽過。地球上有五大洲、五大洲各有國家、國家內還有分區、區域內有鄉村市鎮巷弄里、一個社區或一棟公寓大樓——這是地理 群分法,另外還有兩千三百六十一萬八千五百九十七種或更多分法。總之,大團體裡面有小團體,小團體裡面還有好友、密友、男女朋友。
然後,為了區分各個群體、找出各有的特性,我們對每個團體貼上標籤。貼標籤的人如果喜歡某團體就貼個好標籤,反之就惡意貼個爛標籤,或者自認為很公正的貼 個“正”標籤。反觀被貼標籤的群體,若喜歡那標籤便罷,否則就要抗議。惡意可大可小、抗議可小可大,再配上政治、教育等等社會因素,又足夠讓學者們發表好 幾篇論文、跑好幾場演講。
所以,回到主題,就像大部分的好萊塢電影一樣,這是個充滿溫馨的結局(雖然還是有些無奈的事,但這就是人生呀)。我們屬於這麼多不同種類的群體,我們的群 體可能受到惡意攻擊或無意中傷,我們可能在人生非常不如意的時候將不滿發洩在某一群體(類別)的人身上。但是,我們也守著自己的本分,我們愛著包容我們的 人,我們感謝幫助我們的人(就算他只是在工作),我們包容和我們不一樣的思想,我們接受不同的形體都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雖然我真的很不能接受蟑螂跟蜘 蛛……)。
至少我從來不曾停止這樣訓練自己。唯有無止盡的【愛】與【寬容】,才有每個人手牽著手的一天。 2005/9/14 9:37pm 完成。
星期六, 9月 10, 2005
8 femmes (八美圖)

出品國:法國
導 演:Francois Ozon
原 著:Robert Thomas
演 員:Catherine Denenve, Isabelle Huppert, Emmanuelle Beart, Fanny Ardant, Danielle Darrieux, Firmine Richard, Virginie Ledoyen, Ludivine Sagnier
時間:2005/9/9 9:30am
地點:國父紀念館視聽室
圖片剪於法國官方網:http://www.marsfilms.com/site/8femmes/
導 演:Francois Ozon
原 著:Robert Thomas
演 員:Catherine Denenve, Isabelle Huppert, Emmanuelle Beart, Fanny Ardant, Danielle Darrieux, Firmine Richard, Virginie Ledoyen, Ludivine Sagnier
時間:2005/9/9 9:30am
地點:國父紀念館視聽室
圖片剪於法國官方網:http://www.marsfilms.com/site/8femmes/
雖然從年初就知道國父紀念館每週有撥放電影,今天才真正第一次在週末起早。經過這次,忽然對前八個月錯過的電影感到很可惜。像我這種不太懂得如何以技巧表現去欣賞作品的人,聽過黃老師的講解才真正領略許多導演、演員和每個作業人員的用心。
在無任何“外力”影響下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單純的兩個,其一是因為對故事內容的鋪陳覺得有趣(當然可以更深入討論),其二,一直喜歡有人唱唱跳跳的電影,就像百看不厭的真善美和新娘不是我。還有一點,雖然有八個女人,並不會覺得太過吵雜。我記得以前看過一些以許多女子為主的電影,常常到最後會開始覺得耳鳴而看不下去。
整 部電影最不能苟同的就是馬賽最後真正自殺那一段;雖然又很矛盾的知道,這樣迅速的活過來又死去可以帶給觀眾莫大的震撼力,並且呼應了整部片的主題——男 主人之死,誰殺了男主人,動機又如何?最後男主人死了、男主人自己自殺、男主人再也無法忍受。但是男主人為什麼要自殺?反觀八個女人的秘密,有什麼是假裝 被謀殺之前不知道的?他知道老婆跑了、知道岳母不給他錢、知道小姨子喜歡他、知道大女兒懷孕、知道年輕女傭是他的情婦、知道妹妹跟他要錢……大概只有不知 道原來妹妹跟黑人女傭是同性情人,但是那又干他何事?如果他一開始沒死,之後又何必當著最可能無罪的小女兒面前自殺?想來想去都想不透,為什麼要在小女兒 面前自殺?
另外一個令我想不透的、但是問題比較不大的,就是小姨子的改變。既然她對愛情有著羅曼史的幢景、喜歡姐夫,而姐夫都死了,她為什麼突然改變自己的造型?而且不是安排在她和路易絲的對談之後,而是對母親殺害丈夫的事實傷心透頂之後。
至 於影片裡面對情慾議題的描述和表現方式,黃老師說的比較清楚。他說男人跟女人其實是一樣的倒是令我若有省悟。隨著我們社會風氣的開放,越來越多同性戀男 女露出檯面,這時候再談愛情、慾望,似乎已經雌雄難辯。我們只能說,這種人、這種性格、這種特色。有一種人,只想不斷地誘惑人,用自己本身營造出來的優 勢;有一種人,看似放浪不羈,但只對一個人真誠付出;有一種人不斷的幻想浪漫情愛而愛上一種虛幻;有一種人,一心一意只愛一個人,愛到容易忌妒;還有一種 人,根本只有自己,沒有愛人的能力。
你說的出哪一種人的性別嗎?
在 網路上有些人並不喜歡這種不像電影的電影,因為整部戲完全照著原劇本使用舞台劇的鋪陳方式。我到覺得還好,並沒有接不接受的問題。但是聽過黃老師講解將 舞台劇搬上螢幕的困難度(樓梯讓場景的立體化、八個人物走位不會亂卡等等),不得不同意導演技巧果然厲害,自己找個麻煩,卻也化解的好。這該算是影片的特 色,無所謂觀眾的喜好。
星期四, 9月 08, 2005
夏日爵士:當爵士遇上古巴

時 間:2005/9/7 7:30pm
地 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演出者:
低音大提琴/基里安.佛斯特 (Kilian Forster)
鋼琴/托比亞斯.佛斯特 (Tobias Forster)
鼓手/提姆.罕恩 (Tim Hahn)
打擊/亞力克斯.赫雷拉.艾斯特維茲(Alexis Herrera Estevez)
打擊/厄力歐.羅德力格茲.路易斯(Elio Rodriguez Luis)
簡 介:克拉茲兄弟與古巴打擊樂手,由三位來自德國「德勒斯登愛樂」的古典音樂家與兩位當代最傑出的古巴鼓手所組成,以古典歐洲音樂傳統、拉丁爵士、及變化 無窮的古巴韻律,共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音樂品種。推出三張風靡世界的專輯:《當古典遇上古巴》(Classic Meets Cuba)、《當爵士遇上古巴》(Jazz Meets Cuba)、《當古典遇上古巴之騷沙交響曲》(Classic Meets Cuba- Symphonic Salsa),銷售蟬聯並高據【Billboard告示牌】古典榜TOP 10及Amazon爵士銷售排行榜多週。專輯榮獲2003年歐洲〈Echo Prize回聲大獎〉年度最佳跨界專輯、德國〈Jazz Prize爵士大獎〉年度最佳專輯,2005年並獲葛萊美獎提名,經典爵士旋律,與古巴節奏激盪融合,賦予古典曲目令人手舞足蹈的新節奏,也讓許多耳熟 能詳的爵士標準曲目踏出了新舞步!
資料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om/progrom_disp.asp?SortID=5&ID=3356
圖片來源:博客來音樂館
地 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演出者:
低音大提琴/基里安.佛斯特 (Kilian Forster)
鋼琴/托比亞斯.佛斯特 (Tobias Forster)
鼓手/提姆.罕恩 (Tim Hahn)
打擊/亞力克斯.赫雷拉.艾斯特維茲(Alexis Herrera Estevez)
打擊/厄力歐.羅德力格茲.路易斯(Elio Rodriguez Luis)
簡 介:克拉茲兄弟與古巴打擊樂手,由三位來自德國「德勒斯登愛樂」的古典音樂家與兩位當代最傑出的古巴鼓手所組成,以古典歐洲音樂傳統、拉丁爵士、及變化 無窮的古巴韻律,共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音樂品種。推出三張風靡世界的專輯:《當古典遇上古巴》(Classic Meets Cuba)、《當爵士遇上古巴》(Jazz Meets Cuba)、《當古典遇上古巴之騷沙交響曲》(Classic Meets Cuba- Symphonic Salsa),銷售蟬聯並高據【Billboard告示牌】古典榜TOP 10及Amazon爵士銷售排行榜多週。專輯榮獲2003年歐洲〈Echo Prize回聲大獎〉年度最佳跨界專輯、德國〈Jazz Prize爵士大獎〉年度最佳專輯,2005年並獲葛萊美獎提名,經典爵士旋律,與古巴節奏激盪融合,賦予古典曲目令人手舞足蹈的新節奏,也讓許多耳熟 能詳的爵士標準曲目踏出了新舞步!
資料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om/progrom_disp.asp?SortID=5&ID=3356
圖片來源:博客來音樂館
沒 有太多的感想,因為老實說,聽的時候不怎麼認真,這就是非週末跑這種地方的壞處呀!前一分鐘我還在為了debug某程式傷透腦筋,後一分鐘就坐在這裡“悠 閒”的聽音樂。可是大腦冷卻的速度太慢,一邊聽著音樂,一邊還在思考(是不是那邊有問題?唉,如果電腦在就好了,可以馬上改改看……);這感覺好像工作時 聽音樂一樣,音樂只是背景,完全沒法真正享受……@@
不過最後當台上的人也愈來愈High,我的腳開始跟上拍子,情況就好轉了。我對音樂 這種東西一竅不通,通常只要節奏不要太奇怪,聽來都很順耳。印象中古巴 的音樂非常輕快,當初看了樂士浮生錄之後還曾經到處找看看有沒有歌詞想要練習,就是喜歡那種輕飄飄、乾淨、又不失動感力量的感覺。安可的時候要求大家站起 來,這時候我試著跟著台上的舞動腳丫子,才發現他們動的可快!等我終於趕上的時候,已經坐下來聽最後一首較為緩慢的曲子。
玥說這種音樂應該在戶外舉辦,大家圍襟正坐的在禮堂內根本完全不符合音樂的氣氛。呵呵~~非常同意,這音樂太過自然。
星期一, 9月 05, 2005
廚房

作者:吉本芭娜娜
譯者: 吳繼文
原著語文:日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1999 年 12 月 06 日
譯者: 吳繼文
原著語文:日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1999 年 12 月 06 日
我 第一次知道吉本芭娜娜,是因為跟阿滴去逛書店,看到她買了國王這本書,當時覺得這日本作者名字真好笑,讓人搞不清楚是日本人還是西方人。後來有一天閒 著,買虹來看,忽然就這麼著,好像被她迷住、勾了魂去。唉,她的文字對我確實有這樣的影響力。所以當我想不開,無意間在網路上閱讀到關於廚房的小小心得, 興起好奇看了之後……整個心情跌宕到了谷底。
這根本是關於死亡的書。對於我這種經歷不多(也不會想經歷這種事)的長不大的心靈來說太沉重 了。一個至親的人離開了,如何在有人相互扶持、或個人單打獨鬥 的狀況下,走出這個事件?我知道我會選擇逃避,不肯走出那樣的圈圈,好像走出來後,那個人就會永遠離我而去,而我們並不喜歡這樣……人們通常不會喜歡,也 很難接受,一個至親的人真正、永遠離開了。
不知道該如何推介這本書,雖然喜歡它,卻也因為它陰沉好一陣子。除了愛情和奇蹟,人還能怎樣走出那幾乎將人吞噬窒息的、非常可能毀掉一個生命的黑暗?社會 給了我們太多不好的例子,至於好的範例、那些人遇到的愛或奇蹟,又有多少比率的人遇的上?如果不能由自身生出愛,光靠仰賴別人的給予只會越得越少,越少越 不足以支撐一個生命。這樣想,或許又太悲了點。
星期六, 8月 27, 2005
夏日爵士:
小喇叭手詹姆斯莫瑞森與北方點子

時間:2005/8/27 7:30pm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簡 介:澳洲爵士樂教父-詹姆斯.莫瑞森,人稱銅管樂器鬼才,傳奇人生如同他的音樂一般令人嘖嘖稱奇,誕生於搖滾樂黃金時代的他,曾與無數爵士樂高手同台飆 樂,傳奇小號樂手Dizzy Gillespie就曾讚道「我從來就不訝異James可以玩各種風格的音樂,玩得如此好,…毫無疑問的,James是箇中翹楚…」
北方 點子,則 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爵士四重唱 (Jazz Vocal Quartet),擅長以人聲模仿樂團音效,展現豐富的和聲色彩。2003年奪得美國國際無伴奏合唱大賽 (The Harmony Sweepstakes)冠軍,成為該大賽20年來第一個非美國團隊奪得冠軍的無伴奏團體,同時亦獲得「最受觀眾喜愛」及「最佳編曲」獎。此次詹姆斯.莫 瑞森將與他的四重奏、北方點子等八人,特別為台灣觀眾編寫多首全新創作,將會是這次夏日爵士派對中陣容最熱鬧且變化豐富的一場節目!
資料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om/progrom_disp.asp?SortID=5&ID=3355
圖片剪自:http://www.ntch.edu.tw/pro/2005jazz/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簡 介:澳洲爵士樂教父-詹姆斯.莫瑞森,人稱銅管樂器鬼才,傳奇人生如同他的音樂一般令人嘖嘖稱奇,誕生於搖滾樂黃金時代的他,曾與無數爵士樂高手同台飆 樂,傳奇小號樂手Dizzy Gillespie就曾讚道「我從來就不訝異James可以玩各種風格的音樂,玩得如此好,…毫無疑問的,James是箇中翹楚…」
北方 點子,則 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爵士四重唱 (Jazz Vocal Quartet),擅長以人聲模仿樂團音效,展現豐富的和聲色彩。2003年奪得美國國際無伴奏合唱大賽 (The Harmony Sweepstakes)冠軍,成為該大賽20年來第一個非美國團隊奪得冠軍的無伴奏團體,同時亦獲得「最受觀眾喜愛」及「最佳編曲」獎。此次詹姆斯.莫 瑞森將與他的四重奏、北方點子等八人,特別為台灣觀眾編寫多首全新創作,將會是這次夏日爵士派對中陣容最熱鬧且變化豐富的一場節目!
資料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om/progrom_disp.asp?SortID=5&ID=3355
圖片剪自:http://www.ntch.edu.tw/pro/2005jazz/
能說什麼呢?第一次跑國家音樂廳,對裡面的構造挺失望的。大概是外觀的宏偉和“國家”兩個字讓我對它的期望過高吧!由於走道上沒有地毯之類可以消音的鋪設,幾乎每一首曲畢都有遲到的人進場,叩叩喀喀的聲音不絕於耳。
音樂的部分真是奇妙。從頭到尾完全讓北方點子漂亮的口技和莫瑞森幽默的技巧迷住。因為如此,整場音樂的旋律在我來說幾乎只是個附屬品——如果不是那麼傳神的技巧,就不會有漂亮的樂音。
門外的人看著門內總覺得新鮮,而門內的待久了會開始嘗試用讓自己感到新鮮的手法不斷創新。無論是正經的、傳統的、幽默的表演,奏出的悠揚樂音都讓奏者愉聽者悅。
訂閱:
文章 (Atom)